2024年8月19日,“大医无界 大爱无疆”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院士顾问团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称号!董家鸿院士带领其团队在国际上首创“精准外科”理念,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突破禁区的高难度肝脏手术,十多年来深入高原牧区腹地,致力于健康帮扶工作,为包虫病患者缓解病痛,为一个个家庭带来了希望的福音。在肝脏外科领域,他们书写了中国医者“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光彩华章!
一、人民至上•勇担医者使命
董家鸿院士行医三十余载,从披上白大衣、拿起手术刀之日起,始终秉持着救治病患、挽救生命的初心,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健康置于首位。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毅力,攻克难关、锐意创新,承担起时代赋予白衣战士的使命。
包虫病,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我国青藏高原牧区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我国5000多万人的生命。此病的主要受累部位为肝脏,可以转移至肺、脑等器官。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10年病死率高达94%,在地方上被称作“虫癌”。面对这严重危及藏区人民生命的“杀手”,董家鸿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积极投身于抗击包虫病的最前线。
从2015年起,董家鸿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已超过30次深入海拔4700多米的牧区,专攻包虫病。行程累计超过10万公里,累计筛查18000余人次,并成功实施复杂包虫病手术500余台,科普宣讲 860 余次。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董院士常常在抵达后直奔诊疗目的地,披星戴月地为重症患者进行手术和治疗,他不顾高原反应对身体的影响,经常舍弃休息和用餐时间,坚持连续开展救治工作,只为最大限度地挤出手术时间,救治更多的患者。这份坚守深深打动了患者和藏区的民众,许多老人和孩子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尊称他为党中央派来的“神医”。
图为董家鸿院士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为患儿诊病场景
旦正措,是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满掌乡的一个藏族女孩。2017年7月,果洛州人民医院包虫病诊疗中心主任才旦带着医疗队下乡筛查包虫病时,第一次见到她,就察觉出了这个女娃娃的异样,“身体很瘦弱,特别内向孤僻,不正眼看人,消沉……”难以想象这是一个13岁的孩子。经了解得知,原来几年前,旦正措的爸爸妈妈在两年的时间里分别因为结核病、肝包虫病而相继离世了,她和姐姐、弟弟寄居在舅舅家,不幸的是,舅舅和舅妈双双患有肝包虫病,他们难以抚养同病相怜的旦正措。经过CT检查,旦正措被确诊为肝包虫晚期,孩子的病情太过复杂,全省无人能治。被家庭遗弃的现实已经给一个13岁的孩子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创伤,而病治不了的消息,把旦正措彻底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就在旦正措打算放弃治疗返回孤儿院的时候,州医院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北京的董家鸿院士要来了!
图为董家鸿为旦正措检查
那是2017年的7月17日,董家鸿下了飞机,来不及休息,立刻带领清华长庚医疗队,展开病例讨论和查房工作。当地医院共筛选了5例最严重的病例,旦正措是其中最大的孩子,最小的患者才7岁。看到旦正措的病例资料时,董家鸿眉头锁紧,一言不发,一旁的医生赶紧说道:“娃娃的体质太差了,心态又消极,这么大的创伤手术害怕她扛不住;瘤体大,又是在肝门这么核心的位置,这对我们现有的围手术期麻醉和……”话还没有说完,只听见董家鸿掷地有声地说了两个字“做吧”!手术最终进行了7个多小时,董家鸿手中灵巧的手术刀切除了直径近9厘米的瘤体,肝、胆保留得很完整,甚至没有用到输血,很快旦正措就恢复出院了。之后复查的情况也非常乐观,至今没有任何复发的迹象。
图为董家鸿为旦正措进行手术
2019年3月,旦正措参加了作文比赛,她把自己的故事写到了名为《想念父亲的岁月》的文章中,她记述了自己凄惨的身世,也更多地写到了遇到了好医生。她用藏语写道:“感谢董家鸿爷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董家鸿曾说,他当医生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他救过来的生命重新活出了光彩。
董家鸿深知,单凭他及其团队之力,难以彻底根除包虫病这一顽疾。在他的引领下,国内众多杰出的肝胆外科专家从不同层面参与,形成团队合作,大规模开展公益性质的手术治疗。自此,基层包虫病救治能力的提升、属地化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复杂包虫病外科手术的创新应用、牧区疾病筛查与远程医疗技术的研发、面向疫区百姓进行健康宣教……多管齐下推动了包虫病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包虫病清灭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牧区群众的包虫病知晓率提升至90%以上,患病率从0.63%降至0.14%以内,包虫病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我每年都要去青海,都会给包虫病患者免费做手术,这么多年下来,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例了。”董家鸿院士说,“每一个生命的唤醒和成功的手术,是我作为一个医者最幸福的事”。
二、大医精诚•突破“不治之症”禁区
深耕肝胆外科领域三十余载,董家鸿院士首次提出“精准外科” 理念,旨在有针对性且精确地治疗复杂重症,敢于突破“不治之症”禁区⋯⋯
一切都是为了践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一崇高信念。他灵巧地挥动手术刀,以勇士的气魄,摧枯拉朽、祛病斩疾,为病患带去生的希望,诠释了“大医精诚”、“健康卫士”的真谛。
2006年,董家鸿院士在持续改进复杂肝胆疾病的实践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构建了契合现代科技特征和社会健康需求的精准外科范式。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累及肝内重要脉管结构的高难度手术,如极限肝切除、劈离肝移植、双供肝活体移植、体外肝切除,使过去的“不治之症”获得破解之法,挽救了大批复杂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董家鸿不怕担风险,不怕落埋怨,不怕名誉受累,展示了一名白衣天使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怀。
图为董家鸿院士(右一)在手术中
2009年,董家鸿院士团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免除体外静脉转流的体外肝切除加自体肝移植手术。2016年,又历时14小时,完成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加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同年完成的体外肝切除及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向全球直播。体外肝切除是肝脏移植和肝切除两种技术的集成,这一创新颠覆了传统外科手术的理念,并几乎突破所有肝胆外科的禁区。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个领域,中国经验领跑世界!
小江是一位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2018年夏天,在距离高考还有8天时,他因为胃痛难忍进了医院。从县城医院到市医院,再到北京,小江的病最终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豆状核变性”,鉴于目前疾病已发展到终末期,肝脏移植是拯救小江生命的唯一有效途径。家人经过商量,决定由父亲为小江捐肝。虽是一个17岁的少年,但小江的个头已经有一米九多,消瘦后的体重也有140多斤,这个大个头小伙子需要移植的肝脏体积会比普通人更大,也就是说医生需要获取足够大的肝脏才能保证小江的手术成功。然而父亲的身175cm,如果从父亲身上切取了足够小江用的肝脏,父亲剩下的肝脏远远不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如果父亲保留的肝脏体积保证了自身的安全,那切取的部分又不能满足小江的需求。一时之间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还有一位捐献者,再献出一部分肝脏,“双肝齐供”,这一难题才能得到解决。小江妈妈血型跟小江不相容,不能成为捐献者,眼看着一丝希望又要湮灭,妈妈泪流满面。这时,已经成家,并刚刚成为母亲的姐姐站了出来。为了救弟弟的生命,经过艰难的抉择,这个四口之家最终确定了“父姊同时为弟弟捐肝”这个沉重的决定。手术当天对于小江一家来说,显得无比漫长,小江的母亲目送着自己的丈夫、女儿、儿子三人先后进了手术室。
双供者捐肝在肝移植手术中很罕见,约占整个肝移植手术的千分之五。相较于传统的亲体肝移植,双供者捐肝意味着要“伤害”两个健康人,而受者也要接受两套肝脏脉管重建手术,手术风险和难度都成倍增加。“保证受者顺利康复,更确保供者安全并将对他们的损害降到最小。”为了这个目标,董家鸿带领肝脏移植团队反复对爸爸和姐姐的肝脏进行精确到肝段的测算,结合肝内脉管分布情况精密规划肝脏获取方案,最终拟订了:姐姐捐出右后叶肝脏,大约占其自身整体肝脏体积的30%;父亲捐出左半肝,大约占其自身整体肝脏体积的25%;而这两部分肝脏体积之和占弟弟应有理想肝脏体积的52%,完全可以满足弟弟的术后康复。
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全力支持下,手术有序开展,三台手术序贯进行了近14小时。父亲、姐姐、弟弟依次从手术室转送到重症监护室。当晚,父亲和姐姐先后苏醒,弟弟于次日凌晨苏醒,三位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12月18日,姐姐与父亲已经顺利转至普通病房,术后医师为弟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所有吻合血管血流通畅,“父姊”肝脏运行良好。12月19日,已恢复精神的小江也顺利转回移植病房。
以前的小江,梦想是当一位军人,而康复后的小江,最终报考了医学院校,他希望能像董家鸿医生那样去帮助更多的家庭。董家鸿救人于水火,还人以新生。他以自己的行动,成为了患者心中闪光的榜样。人们赞誉董家鸿院士“扁鹊华佗虽神圣,怎此人民好医生。无私奉献一腔爱,起死回生刀下情。丹青焉能绘正气,笔墨难抒是忠诚,医学史上拓新路,患者心中留美名”。
三、开拓创新.筑成“清华长庚模式”
2014年,董家鸿院士担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创院院长一职,同年,该医院正式投入运营。2016年12月29日,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宣告成立,董家鸿院士被任命为院长。自临床医学院成立以来,清华大学医学院已构建起一个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完善学科体系。董家鸿院士身兼数职:院士、临床医学院院长、教授、医院院长及主任医师,职责繁重,任务艰巨。他在党委的支持下,精心规划时间,以应对手术、教学、行政管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工作需求。
对于医学院的发展,董家鸿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最好的临床医学院。他认为其中的关键,要先做强师资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卓越品质,成就一流”。对于医院的发展,董家鸿院士表示,清华长庚医院始终以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和丰厚科学素养的卓越医学人才为核心任务,以推动医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深化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学府型医院,坚持公益性,办好患者满意、人民放心,员工幸福、行业赞誉、政府信任的医院。他每年要亲自主刀三百多台手术,率先垂范,带教学生,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医师团队,致力于将医院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卓越医学中心。
在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董家鸿院士的带领下,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和人才管理体系,面向社会健康需求,在基层医疗卫生发力,多措并举,致力于打造智慧赋能的整合式区域健康医疗联合体,形成探索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清华长庚模式”,为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经济、可及的健康医疗服务。
图为董家鸿院士(中)在病房查房
作为中国顶级科学家团队中的一员,董家鸿院士是著名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也是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更是清华长庚医院的创院院长。当人们问起他最喜欢哪种身份时,他总会郑重地说,“我最喜欢医生这个身份”。“作为外科医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理念和一种新的术式,治愈一大批病人。这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