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领域的专业期刊《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王计秋研究员团队合作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临床干预比较了源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高植物性膳食模式——“传统江南膳食”和“地中海膳食”,发现两者在减重及糖代谢稳态调控方面,具有类似效能。
以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海鱼与橄榄油为核心组成的地中海膳食近年来广受国外科研人员和公众推崇,并被誉为“最佳综合膳食模式”。与此同时,多种源于地中海地区以外的传统膳食模式如北欧膳食、南欧大西洋膳食、传统墨西哥膳食等也通过人群研究证实了它们明显有助于代谢健康。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中西方人群在饮食习惯、遗传和代谢表型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仍不清楚这些基于西方人群研究提出的健康膳食模式能否使用与中国人。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代表性膳食模式,“传统江南膳食”与地中海饮食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限制红肉等与地中海膳食类似的特点外,“传统江南膳食”还因地制宜地强化了豆制品、淡水鱼的摄入,以及采用油菜籽、葵花籽、花生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来烹饪食物。除了在食物选取上遵循健康膳食模式,对于代谢高风险人群,还需要注意严格的控制能量摄入。因此,在适当的能量控制下,广为国人接受的“传统江南膳食”能否发挥与地中海膳食相媲美的健康效能仍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在中科院资助下,营养科学家与临床科研和医生共同联手,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
林旭研究员团队与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王计秋研究员等合作,在本项平行化的随机对照干预中,共招募了253名年龄25-60岁、超重或肥胖,且空腹血糖偏高的志愿者。他们被随机分配到3种等能量限制(相比日常能量摄入减少25%)膳食组:地中海膳食组(84人),传统江南膳食组(85人),或高精米和红肉摄入的对照膳食组(84人)。
▲干预全程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行为监控
相较于其他膳食干预多采用宣教或提供部分食材的干预手段,在本项为期6个月的干预中,研究人员每周在5个工作日中向志愿者提供早中晚三餐,并通过连接手机应用的体重秤和智能手环来动态监控体重和运动步数变化。这一系列的干预手段不仅加强了志愿者对项目的依从性,同时也有助于研究人员对整个干预进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志愿者分别在基线、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受邀参加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连续血糖监测、腹部脂肪检测(核磁共振)在内的体检。通过系统的分析,林旭组博士生罗耀淦和副研究员孙亮等发现:
1)在6个月25%能量限制的干预后,地中海膳食组减重5.72 kg,传统江南膳食组减重5.05 kg,对照膳食组减重5.38 kg,同时腹部脂肪的减少在3组之间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这提示,在有效的能量控制下,膳食模式优化并不能进一步显著提升减重效果。
2)借助智能设备的监测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志愿者接受本研究“5+2”供餐模式(每周的工作日5天食用干预餐食而周末2天自由进餐)下体重的动态变化。有趣的是,尽管志愿者普遍在周末及节假日有着一定程度的体重反弹,但并不影响在干预6个月后取得可观的减重效果(三组均减重约7%)。
3)基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空腹血糖、胰岛素、Matsuda指数(胰岛素敏感性指标)、血脂等心血管代谢指标在3组均显著改善,且无显著的组间差异。
4)值得注意的是,连续血糖监测结果显示:与对照膳食组相比,地中海膳食组显著减少了干预6个月后低血糖情况的发生,传统江南膳食组也具有类似的优势。
▲干预过程体重、低血糖时间比例及夜间血糖波动变化
总之,尽管摄入了更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7%),注重全谷物摄入的传统江南膳食在减重与血糖稳态控制方面均表现出与地中海膳食类似的效果。这也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倡导更为关注“全谷物”而非“谷物”的观点不谋而合。虽然传统江南膳食所代表的饮食习惯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新提炼出的膳食模式概念,“传统江南膳食”相关的研究刚刚起步,其食物组分及比例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本土膳食模式的最佳方案。
瑞金医院宁光院士、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员和瑞金医院王计秋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耀淦、瑞金医院王计秋研究员、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亮副研究员、瑞金医院顾卫琼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转载文汇报